知名青少年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91234.html 黄骨鱼算是今年比较热门的养殖品种了,从放苗到至今为止,病害也层出不穷。一开始的爆头、腹水、出血、肠炎,期间还在高温天气时出现过小瓜虫,现在小小的鱼苗还出现了烂身的情况,瞬时让养户有点束手无策。今年的烂身鱼,比往年来得还要早些,而且还是比较难处理的那种。肠炎腹水小瓜虫 先简单介绍一下黄颡鱼烂身病的特点:全年皆可发病,主要发生于每年的4-5月份和6-8月份,水温28℃以上时高发,局部地区发病率高达4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是危害水产养殖业的严重病害之一。由于其发病迅速,传染快,在短时间内能造成黄骨鱼大量死亡,令人闻之色变。相比往年,烂身一般在养殖后期才出现,没想到今年却这么早就出现了。笔者认为黄颡鱼烂身病大体分为两种: 一、外因导致的细菌性烂身 一般由各种应激或人为操作导致鱼体皮肤受损继发感染细菌发病,如加水、暴雨、杀虫、体表寄生虫等应激都会导致鱼体皮肤受伤发展而来(如鱼体在应激状态下鳍刺打开,相互之间刺伤、划伤表皮);而人为操作导致的主要出现在放苗、过筛、过塘及卖鱼这些环节。鳍刺刺伤胸鳍划伤常常可烂到肌肉或骨骼 这种烂身发生时,鱼体体质一般不差,故常常出现伤口烂到露出骨骼和内脏时鱼还没死的情况。这种烂身的病灶多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伤口处不易发现肌肉与皮肤剥离情况。在池塘中发展很快,一旦发现,需及时治疗,但该病造成的死亡率一般不会很大,而且治愈相对容易。 预防方法:1.要防止鱼类发生强烈应激反应;2.暴雨、大量换水及人为操作时要及时泼洒抗应激的液肽美,并及时消毒可用聚维酮碘;3.有虫害及时杀灭寄生虫,并及时解毒;4.在投料台旁边投放个观察栏,方便日常观察、取样检测鱼体情况。 二、内因导致的细菌性烂身 一般是因鱼体体质孱弱,自身抵抗力下降时,感染致病细菌而爆发的疾病,目前主要由细菌(如拟态弧菌,霍乱弧菌,气单胞菌等)引起的。而导致鱼体体质变差的因素,一般和水体环境(水质、水温、溶氧等)、日常投喂(过多或过少)、用刺激的杀虫药(菊酯类药物)、饲料品质(原料的不新鲜,油脂氧化和霉菌毒素)等有关。病鱼“溃烂灶”其他鲶形目鱼类也会发这类烂身病 这类烂身病的病鱼皮肤溃烂,溃烂界限清晰,常形成一个四方形的“溃烂灶”,严重时皮肤全部剥落,露出肌肉(一般发展到这时候鱼已经死了)。有些病鱼还伴随内出血及内脏病变等情况。“四方形”烂身发病快,死亡率极高,每天死亡量在几天内从几斤发展到上千斤,养殖户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于今年这么早就爆发烂身的情况,小编认为天气是个很重要的起因:年后的倒春寒,让今年的鱼花迟迟未够水温孵化。导致有些苗场在水温不够的情况下勉强试针、勉强孵化,以至于后面的苗出现体质差。再者,四月份开始,反复的白撞雨天气,一会太阳一会雨,让很多鱼出现相应的应激情况。以及养户平时的用药习惯也是一致命因素。一出现问题,就盲目的使用一些比较过激的药物,这让本来就有病害的鱼雪上加霜,不死才怪。 近期也有专家学者出来说此次的烂身主要是由丝囊霉菌感染淡水鱼引起的肌肉溃疡症。患病鱼的早期症状,包括不吃食,鱼体发黑,病鱼漂浮在水面上,有时变得不停地游动;中期,病鱼体表、头、鳃盖和尾部可见红斑;后期,出现较大红色或灰色的浅部溃疡。针对于丝囊霉菌,一定要调好鱼塘的水质。 接着可以外用戊二醛+聚维酮碘进行消毒,连用两次,间隔4-5天用第二次 同时内服止血肠腮康+独立清,连用5-7天,病情完全根治 学习水产养殖技术、咨询疾病难题、更多控制养殖成本提高综合收益的方法,欢迎添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