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肠胃炎非典型病案分析及治疗

时间:2022-8-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病案

姓名:吴凡凡

性别:女

年龄:四岁

就诊日期:年12月9日

主诉:患儿于9日晨起出现呕吐,精神不振,至晚间前来就诊时未进饮食。午后开始腹泻,已达四次之多,泄出物如蛋花汤样。午睡时略有低热,醒后即退。傍晚时,呕吐加重,呕吐物为粘液清水,体温正常。西医血检为病毒感染,确诊为轮状病毒肠胃炎。在月余前曾发过本病。

四诊:患儿无饮食内伤史,精神萎靡,蜷缩怕冷,面色淡白,口唇淡润,口气腥略酸,四肢不温,略汗,腹胀如鼓,舌淡润,苔白厚腻,脉濡无力。

病理分析:

轮状病毒肠胃炎常规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呕吐、腹泻,多伴有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虽然本病为病毒感染,但并不意味着康复之后将会形成终身免疫。由于病毒时时变异,因此患儿在感染发病康复之后只能形成暂时性免疫。这是一种不完全的免疫机制,因此当小儿再次接触到这种病毒以后,极有可能会再度发病。临床发现,在首次感染之后,往往患儿的症状表现会急而剧烈,而二次发病之后症状往往较为缓和,病程也相对较短。这就是患儿在感染同类或相近变种的病毒之后,体内已经形成的抗体所发挥的作用。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若短期内反复被同一外协侵袭,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正气虚弱。

上述病案的症状表现与常规的症状表现大相径庭,非但没有湿热症的表现,反而却是一派寒湿之相。为什么同样都是轮状病毒感染,而症状表现却截然相反呢?究其原因只有一种可能——寒热转化。那么,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使原本属于湿热性质的邪气转化为寒湿呢?这必然与患儿自身的体质有关。在问诊中得知,该患儿平素体弱多病,极易外感,另有畏寒怕冷、自汗等症状,且饮食不佳,大便常不成形。据此可以大致判断该患儿为阳虚气弱之体。由于卫阳不足,不能抵御外邪,为外邪反复入侵提供了条件,而当邪气侵入之后,由于正气不足,抗邪无力,正邪相搏,正气一触即溃,这是发热偶过而不能持续的原因。中医认为,阳虚之体,即便感受外来热邪,入里之后也易从寒化。该病案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患儿本为阳虚之体,感邪之后,正气抗邪无力使原本属于湿热性质的疫邪自卫表长驱直入于里而发生了性质上的转化。

治疗思路:当以补虚为主,泄实为辅。虽目前表证尚未解除,不宜用补。但患儿自身正气虚甚,当以扶正之法增强其抗邪的能力,若单以泄实之法,恐使正气愈加虚弱。又因邪气未除,若专行补法,恐使外邪壮大,故补虚的同时,勿忘泄邪,扶正祛邪、补泄兼施方能早日建功。

治疗原则:温阳益气,驱邪止泻

处方:顺运内八卦、补清补脾、补清补肺、补肾阳、清天河水、关三腑一、分阳和阴阳、逆运内八卦、清补清胃、清补清大肠、清小肠、揉脐(逆三顺一)、捏脊(正三倒一)、搓擦大肠俞及龟尾七节骨。

辅助治疗:艾灸:神阙、脾俞、大肠俞各一壮,每日1~两次。

治疗记录:

12月9日

如上法施术一次,艾灸1次。

12月10日

呕吐未见发生,腹泻次数减少,为少量稀水便,出现鼻塞流清涕的症状,有轻微咳嗽,咳声略显重浊。

治疗如上法

12月11日

昨日晚间曾有低热,约凌晨三点自然退去,饮食稍有恢复,水样便转为粘稠便,鼻涕渐粘稠,咳嗽晨起加重,咳出大量稀薄白痰。在原处方的基础上加交叉对擦中府、肺俞,对拍前胸、后背,以温肺化痰,排痰止咳。

12月12日

患儿精神状态渐佳,主动要求饮食,咳嗽、流涕减轻,发热未再发生,表证已基本解除。此时可专行补法,以温阳化湿为主。

处方如下:

顺运内八卦(逆1顺3)、补清补脾、补清补肺、补肾阳、清天河水、上推三关、分阳合阴阳、外劳宫、一窝风、对揉二马、兑宫、运土入水、补大肠、逆揉脘腹、上推龟尾七节骨。

辅助治疗:艾灸,神阙、命门各2壮,脾俞,大肠俞、各1壮

12月13日

患儿精神活泼,饮食恢复,面有血色,手足温,除大便仍然不成形外,体征已基本恢复正常。手法处方和艾灸在原处方的基础上加百会,以升阳举陷。

12月14日

患儿大便前半部分已成形,后半段稀软,治疗如上法。

12月15日

未便,手法处方如上,百会弃用,艾灸法弃用。嘱家长观察,如大便正常可终止治疗,仅需日后按时保健推拿以对患儿体质进行调整。

病案整理:任红伟编辑:穆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