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大连英歌石植物园老孙头 我的英国专家大卫总是跟我讲他爬山的故事,讲他如何在对大自然的观察中,引发了他许许多多的造园灵感。 │我的英国专家大卫│ 年我把北京林业大学的苏雪痕老先生请到大连讲造园,他也用大量的时间讲如何模仿大自然的美从而造出美丽的景。 记得还是在年,北京林业大学的尹豪教授建议我把当时还不是芝樱园的大山坡用植物配成一抹抹飘逸的白云(想想就觉得美得很)。 │后来我的芝樱园│ 专家们的说法我当时深以为然,因为这非常符合明朝的大造园家计成的思想:园林、花园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虽由人做,宛如天成”。 正是因为我特别喜欢大山、喜欢自然、喜欢植物,才使得我把后半生全心全意的投入到造个大花园这件事上,我也把英歌石植物园的花园模式定义为“自然风景式花园”。我的花园也成了老百姓眼中的“世外桃源”。 │大连英歌石植物园│ 然而,老百姓喜欢英歌石,绝不是因为它自然,而是因为它有大量的花,大片的花,大朵的花,各式各样的花! │大连英歌石植物园│ 恰恰在这点上各位专家们并没有告诉我。 前些日子我与一位朋友在园内散步,讲起了我狂妄的理想,把英歌石植物园做成全世界老百姓最喜欢的花园。我说,如果在年我就有现在这种认识,今天我差不多就把世界最知名花园做成了,我耽误了20年。我疑惑,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园林书、园林杂志,接触了那么多园林专家,就没有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人明确告诉我怎样去做才能做出老百姓喜欢的花园来。 我深深感到,我的植物园所以还活着,主要靠老百姓的喜欢,而按专家意见或领导意见做的植物园却只能靠政府补贴活着。我深深感到虽然中外造园史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近现代为大众造花园的历史也有几百年了,但是并没有谁真正注意或了解老百姓,那些普罗大众喜欢什么。造园者一直沉浸在领导喜欢或自我喜欢之中,以为他们喜欢的,普罗大众就一定会喜欢,更没有谁专门去研究老百姓喜欢什么。甚至某些专家还把老百姓的喜欢称之为“低俗”。 │大连英歌石植物园│ 说到这,我就忍不住说,难道我们的园林专家就那么有文化,有学问,还特别高雅?国家领导人李长春同志,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同志,高官中的文化人龙永图同志,还有中国驻纽约公使(我忘记了他的名字),难道他们也低俗?因为他们对我的花园是大加赞赏的。 英歌石植物园在普罗大众眼里是中国最美花园,无疑,它在消费者眼中,在市场中是成功的,我的成功源于我对老百姓审美需求的深入研究。 │大连英歌石植物园│ 但是,对这些,有许许多多的专家教授们是不屑的。至今,我接待过很多实业界的朋友,他们想在我的经验中学点什么,却从来没有一个学者专门来英歌石研究一下英歌石植物园为什么那么受老百姓喜欢。 说实在话,我对学界也有点不屑。从年开始,我读了大量的书,园林学、造园学、园林美学,《中国园林》杂志我是每期必读的,但年以后我就再也不读了。《中国园林》杂志是园林界的核心期刊,很有权威性。大概是年有一期专门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篇文章中,一篇讲了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农村情况,一篇讲了明清时期中国农村啥样,一篇文章讲了民国时期中国农村,最可笑的是有一篇讲的是维多利利亚时期英国的农村。反正是南北朝、明清、民国时期,特别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农村我们大家谁也没去过,随便讲,还显得他们特别有学问,知识渊博。可是就是没有一个人讲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应该怎么建。也许他们有点胆怯,因为他们真的不懂农民、不懂农业、不懂农村。 我对学界的不屑还有一个例子。南京有一个花园,做的很专业,在专业人员眼里它肯定是很有档次,很漂亮的。这是绝对的专家设计的,只是老百姓没看懂,至今还亏着呢。 其实,我并不反对从大自然中寻找造园的灵感。但我的意见是: 第一,“天成”的东西固然美,比如黄山、华山和太湖,还有天上飘着的云,但我们真的很难做出来,如果我们只做出来咱奶奶家后面那样的小馒头山,咱姥姥家前面那样的小水泡,那就算了吧。老百姓喜欢自然不假,但绝不是你做出来的那种普通的,甚至不伦不类的自然。 │黄山│ │华山│ 第二,人们还是很喜欢,也许是更喜欢“人成”的。大的如长城、故宫、爱丁堡、凡尔赛宫,小的如武汉大学樱花园、大连龙王塘樱花园、成都的漫花庄园。 │凡尔赛宫│ │武汉大学樱花园│ 第三,无论人们是喜欢“天成”,还是喜欢“人成”,你只要能从普罗大众对美的需求中去找就成,而不单单是从自然界中去找。 所以,我时时的告诫我自己,我的员工,不要自以为是,你认为美的不一定是普罗大众认为的。造园子不仅仅是你自己的事,不是自己自娱自乐的事。美不是在书中能找到的,不是在专家的脑袋里找到的,也不是在你的脑袋里找到的,但它一定能从对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的仔细观察中找到。 希望学界的朋友们也想一想,我的话是不是还有些道理? (绿会融媒获授权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