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100万元起家,10年打造了一家

时间:2023-1-1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一波三折、饱受争议地完成上市之后,诺禾致源仍然面临市场的考验:其主打的基因科技服务,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市场门槛低、利润薄的行业,这和科创板上市公司的身份并不相符,它如何摆脱这一困境?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李秀芝

编辑|米娜

头图摄影|史小兵

创业10年,李瑞强依然不太会“讲故事”。

浓眉、单眼皮、笑起来有点憨憨的,是李瑞强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但在基因测序圈内,他却是“风云人物”。

“在基因测序领域,尤其是在生物信息学方面,李瑞强称得上是‘大牛’。”方和资本创始合伙人张岱告诉《中国企业家》。年11月,诺禾致源宣布完成5亿元B轮融资,方和资本是投资方之一。

年初,在中国基因测序龙头华大基因工作近10年后,李瑞强离职创办了基因科技公司诺禾致源,成为“华创系”明星创业者之一。

但也有观点认为,诺禾致源主打的基因科技服务,尤其是建库测序平台服务属于劳动密集型、市场门槛低、利润薄的行业,诺禾致源也因此被戏称为“生物科技界的富士康”。

诺禾致源的上市之路亦颇为曲折:从年接受IPO辅导,到年登陆科创板,它花了近5年时间。由于一度被终止上市审查,以及IPO前夕公司第二大个人股东离职等问题,诺禾致源一时饱受舆论争议。

对于争议,李瑞强心里感到愤懑,但他很少回应。比如谈到IPO,他说,“公司为上市花费的时间比较长,的确超过我们预期。这当中有我们自身的因素。但有些媒体说我们三次IPO(前几次失败),哪有三次?当然,我也没必要再去辩解这些事。”

在这位本科学物理的创业者看来,事实才是最好的证明。年4月,诺禾致源成功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开盘价为25元。截至6月18日收盘,诺禾致源的股价已达52.58元,总市值超过亿元。

只是,在诺禾致源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后,李瑞强有时也不得不妥协,试着对外去做一些澄清和解释。

“华创系”明星

年,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基因组图谱宣布绘制完成,将生物学研究推向了高潮。两年后,李瑞强从东南大学的应用物理学专业毕业后,选择跨行加入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华大基因。

李瑞强从华大基因生物信息研究部的普通程序员干起,一路升任组长、主任,还主导成立了华大基因的科技服务部——华大科技,并担任华大科技总裁与华大基因副总裁。

在此期间,李瑞强在基因科技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个人影响力。他先后参与或主持了水稻基因组图、家蚕基因组图、大熊猫基因组等多项基因组计划。围绕着这些研究成果,他还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科学》)和《Nature》(《自然》)上发表了18篇科学论文。

关于李瑞强出走华大的原因,坊间有传言称是,李瑞强与其上司王俊(华大基因前CEO)产生分歧。李瑞强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华大的体系和方向比较多,我个人更倾向于专注一个方向。而且,当时也是一个合适的创业时间点”。

从大环境来看,基因测序的成本在以超摩尔定律的速度下降。在早期只有一代测序技术之时,人类第一次完成全基因组测序,耗资30亿美元。年,美国基因测序巨头Illumina(因美纳)宣布,它们通过二代测序(也称高通量测序)技术,可把全基因组测序的成本降至20万美元。到年,全基因组测序的成本已控制在1万美元以内。成本大幅降低,使得基因测序进入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

李瑞强在创业伊始,就有了不少追随者。广为人知的是,蒋智、周广宇、田仕林等一批华大基因前员工,都成为诺禾致源的早期成员。

“(李瑞强)发表的近20篇顶级科学论文,足以让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者肃然起敬。诺禾致源成立初期,在没仪器、没设备的情况下,大家完全是奔着和李瑞强一起做项目、打造高分文章去的。”在一个社交平台上,有人这样写道。

这也是吴俊的心声,他是诺禾致源的副总经理。吴俊告诉《中国企业家》,他读研究生时,曾在华大基因短期实习过。年6月,出于“对瑞强总的个人崇拜”,他加入了刚创立3个月的诺禾致源。

此时,李瑞强已经带着诺禾致源的创始团队从华大基因总部所在地深圳北上北京,把公司总部设在了高校林立的学院路,旁边就是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科院院等科研院所——这些单位是动植物测序的大客户。

风险不是没有。“创业前,我总共也就攒了80多万元,加上借的钱,凑够万创业。创业之后,我一算账,发现公司很危险:交三个月的房租,再压三个月房租,几十万没了。剩下的,也就够给大家再发个三四个月的工资。如果不能迅速有营收,公司可能就经营不下去。”李瑞强回忆。

庆幸的是,在创业资金用完之前,李瑞强陆续拿下了几大科研项目,包括哈佛大学的人类精子单细胞测序,以及四川农业大学的藏猪基因组、中科院的金丝猴基因组、农科院的大豆泛基因组等研究项目。

“科研市场本身就是有需求的,大家都希望通过新的技术做领先的研究。因此,我们好几个项目都是碰到、沟通之后,很快就落地了”。李瑞强记得,新公司落定不久,他去农科院听一个学术讲座,在会场结识了农科院作物科研所大豆项目研究团队的成员。聊天中,李瑞强得知该团队计划研究大豆的泛基因组,需要科研服务支持。几经洽谈,双方便达成了合作。

年至年,与上述客户的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于《Science》和《Nature》后,诺禾致源得以在业界立足。

0万美元的“豪赌”

通常来说,一家基因科技服务公司拿到生物样本(组织、血液、粪便等)后,最主要的工作流程是两个:测序和分析。

前者是利用特定的测序设备和试剂,对样本的基因组图谱进行测序(即测定基因全序列);后者则是借助相关的数据分析软件,对测序仪的下机原始数据进行分析,以发现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用于后期的动植物育种研究、疾病诊疗相关研究、药物开发研究等。

年2月,诺禾致源宣布引进HiSeqXT

基于过去的积累,一开始,李瑞强对诺禾致源的定位是,做一家生物信息分析公司。但最初的几个项目做下来,他发现,在生物信息分析前面的测序环节,存在质量和周期不可控的问题。诺禾致源必须把短板补起来:测序也要自己做。

要做测序业务,就意味着高投入——需要购买价格不菲的测序仪及配套试剂。

年初,Illumina推出工厂规模的测序系统HiSeqXTen,这一系统由10台超高通量测序仪HiSeqX组成。据称,其单台测序仪有着高于当时主流测序仪十倍的数据产出效率,可实现当时业界最高的测序通量和最低的测序成本。Illumina对这一系统给出的售价是0万美元。

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后,李瑞强的想法是:“买!”但对于业务刚刚起步,且没有外部资本介入的诺禾致源而言,0万美元意味着绝大部分的现金流。

这堪称为一场豪赌。赌输了,可能前功尽弃。

为此,李瑞强召开了一个高管决策会议。吴俊记得,那个会议开了整整一下午。“对于公司来说,购买HiSeqXTen超高通量测序仪系统,是一个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李瑞强言辞激动,但几乎没有响应者。

“首先,这一系统性能究竟如何,有待验证。其次,它通量再大,企业使用成本再低,市场需求有那么大吗?”吴俊透露,当时大家普遍担忧风险很高。

在李瑞强看来,大方向是明确的:科学研究肯定会越做越多,临床应用也会加速普及。因此,拥有先进的工具至关重要。

最终,出于对李瑞强的信任,大家还是同意了他的决定。

年2月,诺禾致源宣布引进HiSeqXTen,成为该系统的全球首批用户。而同批引入HiSeqXTen的机构,只有韩国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Macrogen、美国的Broad研究所、澳大利亚的Garvan研究所等几家。

这一决策,使得诺禾致源每年可完成4万人全基因组测序的超高通量,成为亚太地区最大规模的基因检测中心。此外,李瑞强对媒体公布,年诺禾致源在国内的科研服务收入达到3.5亿元。

“有了新的测序系统,我们一下子就和竞争对手拉开了差距,同时,在国际上也打开了知名度。”吴俊说。

质疑与争议

诺禾致源渐入佳境之时,陆续吸引了一些投资人的目光。

在年前后,张岱结识了李瑞强。那时,张岱刚从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毕业,开始做医疗投资。李瑞强创业后,张岱一直对其保持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