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遥感精准碳索点亮碳汇监测之眼

时间:2023-3-2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所属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按计划成功跟踪、接收到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观测数据,并第一时间发送至数据处理系统。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将卫星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应用于碳监测和碳捕捉,是我国碳监测领域一项新的技术探索。这项技术具有什么样的优势,会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未来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寻求突破?带着这一系列问题,中国经济信息社分析师探访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大家揭秘天空中的“碳”索之眼。

碳监测和碳捕捉的重要技术探索

卫星遥感对地观测技术能够定量化监测跟踪、精细化核查评估碳排放与吸收的过程、影响范围和异常情况,是实现碳监测并逐步建立系统的碳收支监测、计量、报告、检验标准体系的重要技术手段。

传统方式碳源监测受观测网点数量的限制导致获得的数据量较少,且相关监测方法受监测设备、监测尺度、人员经验等多种因素制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而卫星遥感监测可以获得温室气体和陆地碳汇分布,具有稳定、长时间序列、广空间区域等优点,弥补现有地面监测和核查方法的不足,可大幅提高监测效率,降低监测成本,有助于提高对碳源汇和气候变化的认识。

“绿色大脑”将实现精准监测与管理

实现“双碳”目标和碳交易的第一步是如何对我国碳源汇进行全天候、立体化、长时间序列的精准、客观摸底,摒弃人为主观因素的不确定性和单点性。7月30日,空天地一体化碳源碳汇综合监测管理治理平台“绿色大脑”在京发布。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碳中和工作委员会等30多家单位,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了空天地一体化碳源汇监测管理平台,集成了卫星遥感监测系统、飞艇遥感监测系统、无人机监测系统和地面综合能碳应用管理平台及相关数字化智能化治理系统体系,同时将城市工业、能源、建筑、交通、农业及居民等碳排放主体全面接入地面综合能碳应用管理平台,城市管理者即可全方位实现对各类碳排放主体的实时监测和管理。

团体标准提出森林碳汇估算技术方法

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背靠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在池天河院士带领下,于年4月发布了卫星对地观测下的森林碳指标监测团体标准。这一标准隶属于工程中心发布的《卫星对地观测下的碳指标监测体系》系列团体标准。为了使标准更好地适应我国地形和气候现状,工程中心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东(江苏)、西(新疆)、南(福建)、北(北京)、中(黄河流域)五个典型区域进行实地验证。目前南北区域已验证完毕,效果达到预期。该标准提出利用卫星+无人机雷达遥感监测手段,实现森林碳汇估算的技术方法,从而弥补现有方法学的不足。

试点城市先行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落地

工程中心围绕碳源和碳汇监测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卫星对地观测下的碳指标监测等团体标准发布,并在京津冀、福建等地开展了示范应用。在碳源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监测上可以达到高精度监测水平。为了打通卫星遥感技术在碳交易上的技术壁垒,工程中心还与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达成战略合作,推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落地。(刘之微、李昕)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