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偏方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443966.html 比翼齐飞,白头偕老,无论什么时候,这样的爱情都令人动容:他们是我国最早派出的留苏学生,在异国求学时相知相恋;他们是同校同系的教师,共同投身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在漫长的工作与生活中相互扶持。从青春年少到满头白发,半个多世纪风雨磨砺,他们在人生路上不离不弃,谱写了一段学术伉俪的佳话,他们就是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顾正平教授与沈瑞珍教授夫妇。本期推送,一起去见证他们的爱情故事。 50年代共同留学苏联,相知相爱 年,顾正平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后考入苏南第一医士学校(附设在江苏医学院内),年毕业之时,适逢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大批医学专家进驻,亟需具备医学基础的专业翻译,顾正平被保送至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现黑龙江大学)专修俄语。年,经选拔,顾正平参加并通过了国家统一的留苏预备考试。一年后,顾正平本被分配到莫斯科第一医学院学习医疗专业,但由于国家林业学科的现状较弱,亟需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对一部分学生的专业进行了调整。顾正平一夜之间从学医转行到了学林。当时真的对林业一无所知,他坦言,但是既然国家需要,那我们就要去把它钻研透、掌握好。由此,顾正平进入了列宁格勒林学院林业系开始学习。一年级结束之时,因当时国内林业机械系迫切需要发展,顾正平便响应号召,转入林业机械系。 也正是在林业机械系,顾正平结识了后来的夫人沈瑞珍,两人携手奋进,在林业机械领域各有建树,传为一段佳话。 年,结婚照 沈瑞珍和顾正平同是我国最早派出的留苏学生。沈瑞珍出生在浙江省东部的镇海县城,她高中毕业时,恰逢国家首次在宁波市选拔高中毕业生送往前苏联深造。在严格的选拔赛中,沈瑞珍一路过关斩将,和弟弟双双被选送到北京外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后来,弟弟转到北京大学学习,沈瑞珍只身去了前苏联,成为宁波市那届毕业生中唯一的留苏学生。年9月,她随同余名中国学生踏上了开往前苏联的列车,到圣彼得堡的基洛夫林业技术学院学习。 年7月,沈瑞珍回国,带着的除了各种林业机械资料书籍外,还有原苏联国家考试委员会授予她的优秀毕业文凭和机械工程师资格证书。同时,也正是在这一年,她与顾正平结为伉俪。回国以后,沈瑞珍先是被分配到偏僻的贵州林校,担任大专部的教学任务。两年后,她被重新分配到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 年,银婚纪念 创造多个全国第一,贡献卓著 顾正平教授自年从列宁格勒林业技术大学毕业回国后,即来到北林森工系工作,是当时森工系最早的一批教师。此后一直在北京林业大学从事林业机械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副校长、校党委书记等职。在北林期间,顾正平全身心投入到中国林业机械专业的创建之中,主笔起草了全国林业机械专业第一个统一教学计划;七十年代时,又参与设计了国内第一台国产矮把油锯,主持了全国第一批架空索道4项专业标准的制订;八十年代时,顾正平教授依然耕耘不辍,创造性地将系统论思想引入研究之中,开始了国内最早的林业机械系统研究。年,顾正平教授成为北京林业大学第十一任党委书记,带领全校师生共同迈入高校行列。如今的顾正平教授,依然精神矍铄,宽厚勤勉,在北林相关工作中发挥余热。 金婚纪念 同为留苏专家的沈瑞珍教授年开始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长期从事林业机械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年,我国首次制定架空索道和绞盘机标准,沈瑞珍受命主持这项工作。在没有经验、缺少资料的情况下,她跑遍了有关生产单位,在林区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经过反复的试验和分析,于年完成了该项部颁标准。 年,她又完成了四项绞盘机专业标准的制定。两年后,该成果荣获了林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随后,她又主持制定了缠绕卷筒型式与尺寸等的专业标准。 80年代末,沈瑞珍又开始了林业机械系统的研究工作,这在我国尚属首次。经过4年的努力,她和同事们总结出一套制定林业机械系统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建立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机械系统理论框架。年,她和别人合著的《营林机械系统研究》一书出版;同年,林业机械系统的研究获得了林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年和年,她两次被评为全国机械标准化先进工作者。 此外,沈瑞珍还是我国第一台草坪打洞通气机的发明者。她同时还发明了针叶树球果采摘刀盘,使得樟子松、油松球果采摘有了轻便实用的机具。 顾正平教授和沈瑞珍教授夫妇二人见证了母校初期发展、迁校云南、返京复校、发展壮大的艰辛过程,积淀了对母校深厚的感情。半个多世纪来,两位教授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他们共同见证中国林业机械学科的诞生及其发展与变迁;他们在林家大院投身教学、科研和学生培养,成为林业机械学科的专家和林业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林业机械工程技术人才,为学校发展和林业机械专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年北京林业大学60周年校庆之际,他们还用自己的积蓄为工学院发展基金捐资10万元,用于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培养。 顾正平教授和沈瑞珍教授夫妇二人在生活事业上比翼双飞、相得益彰。他们相互陪伴、相互扶持,不需要过多言语,漫漫岁月长河就带来他们致力林业事业、回报奉献社会的多彩生活故事,也给我们无穷力量。 素材来源:北京林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