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鸡坏死性肠炎,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它又名肠毒血症、“烂肠病”等,是与鸡球虫病齐名的家禽常见病。这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由产气荚膜梭菌(即魏氏梭菌)引起,据调查,肉鸡由坏死性肠炎导致的死亡率约为2~10%,在极端情况下可高达50%。 虽说该病是养鸡生产中的常见病,但常常由于养殖人员的认识不足而产生误诊,从而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那么,如何辨别鸡坏死性肠炎?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呢?今天小编就将聚光灯打在产气荚膜梭菌上,给大家介绍介绍。 首先,要鉴别病症,就要先了解它的致病机理。 产气荚膜梭菌,G+,条件性致病菌,厌氧,广泛存在于动物及人体(包括人畜粪便、土壤、水、料槽甚至尘埃中)。当机体抵抗力正常时,它并不会致病,可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存在诱发因素时,即迅速成为病因,导致发生病症。 产气荚膜梭菌能够分泌多种外毒素及降解酶(卵磷脂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酸酶、胶原酶和DNA酶等),侵袭并降解动物组织以释放出营养物质,并通过其氨基酸/糖等转运系统摄取自身无法生物合成的各类营养物质,从而在宿主体内快速大量增殖。这些降解酶能够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和蔗糖,产酸产气。 产气荚膜梭菌可分泌多达17种外毒素,主要为4种(α、β、ε、ι);所分泌的外毒素类型,主要分为5型(A、B、C、D、E)。感染禽类的主要为A型,其次为C型。 在正常动物肠道中,产气荚膜梭菌数量约为1×CFU/g,当它少量繁殖时,产生的毒素能作用于肠黏膜,并黏附其上,使机体营养吸收能力降低,生长受到抑制;而当肠道的屏障防御机能降低或被破坏,导致肠上皮细胞坏死、大量血浆渗出到肠腔中时,血浆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促生长因子、维生素等可促进产气荚膜梭菌的大量增殖;当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增至1×CFU/g~1×CFU/g时,畜禽会发生血痢、坏死性肠炎等症状,甚至导致猝死;该病变主要发生在小肠后半段,空肠和回肠最为严重。 了解到致病机理后,我们便可据此作出临床诊断。 与溃疡性肠炎对比,肠炎由肠梭菌引起,特征性肉眼病变为小肠后端和盲肠的多发性坏死和溃疡,以及肝脏坏死。而坏死性肠炎的病变往往局限于空肠回肠,肝脏和盲肠很少发生。 与鸡球虫病相比,坏死性肠炎的病鸡肛门周围往往有黄绿色粪便或白色稀屎、被毛被污染;粪便呈暗黑色,可能混有血液;剖检可见肠壁脆弱、扩张、充满气体,肠内容物多量气泡,腹腔有尸腐臭;肠道污黑灰、污黑绿;小肠后段黏膜坏死、上皮彼此分离,黏膜出血深达肌层,时有弥漫性出血。 鸡坏死性肠炎与鸡球虫病并发时,肠内容物呈柿黄色,混有碎的小血凝块,肠壁有大头针帽样出血点或坏死灶。 根据上述致病机理诊断之后,我们再从它的致病条件逐个击破,进行有效防治。 合理搭配日粮 如应选择饲喂品质优良的全价饲料,禁止饲喂发霉变质或者品质低劣的饲料,并保证饮水清洁、充足;避免过多使用高蛋白(尤其动物蛋白)、高能量(动物油脂等)、禾本科类谷物原料(小麦、大麦、黑麦等)等,因为该类饲粮将为产气荚膜梭菌提供大量营养成分及适宜的高粘性肠道厌氧环境,增加患病风险。 改善饲养环境 如环境污染导致菌体含量过高,应激(惊吓、捕捉、转群、拥挤、运输、炎热、寒冷、强光、噪音、饥饿、缺水、换料、缺氧、感染、环境变化、改变饲喂方法等),可引起非特异性的应激反应,进而导致肠道损伤,引发坏死性肠炎。 注意免疫抑制类疾病 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微生物毒素、真菌、化学制剂、药物、营养缺乏、物理环境刺激等导致的疾病,会使免疫器官受损、抗体水平明显降低、继发感染频率增加。常见疾病有,马立克氏病(MDV)、禽白血病(ALV)、网状内皮增生病(REV)、传染性喉气管炎(ILTV)、呼肠孤病(REOV)、传染性法氏囊病(IBDV)、传染性贫血病(CIAV)等。 积极防治球虫 球虫感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酸碱失衡、食糜在消化道中的通过时间增加、肠绒毛萎缩,进而导致营养消化率降低,产期荚膜梭菌营养供给增多;且球虫破坏肠黏膜,促进产气荚膜梭菌增殖,这又反过来加速了肠道的破坏。鸡球虫病与鸡坏死性肠炎这对“最佳拍档”,就是在这样相辅相成的致病机理之下,愈演愈烈,密不可分,令家禽养殖蒙受巨大损失。因此,球虫病的防治尤为重要。 除去常规的球虫病及鸡坏死性肠炎的化药治疗方案之外,中药及植物提取物越来越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