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早期症状,早发现,早治疗

时间:2016-9-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大肠息肉的早期症状是怎样的?大肠息肉的早期症状能诊治吗?大肠息肉的早期症状又表现在哪里?

          

大部分的大肠息肉没有症状,除非息肉大于1厘米或出现癌变时才会出现症状,偶而会出现直肠出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美国医学界早就达成共识,即到了50岁,无论有否症状,都要进行第一次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肠癌或肠息肉患者。而有相应症状者如大便带血,大便规律改变(腹泻与便秘交替)等,则应随时做检查。但我国民众的自我保健意识薄弱,不少肠癌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在临床中,往往会发现中青年患者在肠镜检查时被确诊为晚期癌症,最典型的莫过于38岁的实业家王均瑶了。他拥有数十亿元资产,但过于忙碌的事务让他对自身的疾病症状掉以轻心,结果发现肠癌时已失去最佳的治疗机会。其实只要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肠癌的存活率是很高的。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上的一个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肠息肉的病理性质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结果,从肉眼观察大体相似。病理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幼年型息肉、家族性息肉病及炎性息肉等。息肉可能是癌前病变。有的息肉可恶变成大肠癌。肉疙瘩刚开始很小,可能没有症状,但是因为结肠的息肉和结肠癌发病关系密切,所以医生对肠息肉均非常重视。

  肠息肉与肠癌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肠息肉和肠癌关系密切,腺瘤性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肠癌高发,肠息肉也是高发的,比如说在美国肠息肉和肠癌都是高发的,非洲国家有可能是肠息肉和肠癌是低发的,但是非洲国家的这些移民,移民到欧洲国家之后,下一代,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再一个从年龄分布来看,肠息肉比肠癌早发十年左右。结肠息肉病的患者,肠息肉的发病率比肠癌早发10—20年,这一时间间隙有可能是息肉逐渐演变成癌的过程。此外,40岁以后有可能肠息肉和肠癌都是高发的趋势。家族性肠息肉是与遗传有重要关系的疾病,如果不作任何治疗,最后发展成结肠癌的风险很高,几乎50%都要癌变;70岁以后几乎%癌变,癌变的平均年龄为39岁。   健康的人群,一般70岁以后大概有50%以上的人都会长结肠息肉。为什么说结肠癌和结肠息肉关系密切呢?我们发现结肠息肉多数长在直肠和乙状结肠这个部位,而结肠癌恰恰也是长在结肠和乙状结肠这个部位;而且结肠癌的病人,我们在给他做肠镜检查的时候,常同时在肠管里能够发现单个或多个结肠息肉;此外,在切除的手术标本里面还可以在癌肿边缘看见残存的息肉组织。   对于息肉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与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形成有一定关系,这已经反复多次的动物实验及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所证实。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在饮食中脂肪成份越来越多,而蔬菜纤维类成份减少,包括肉类进食增加(特别是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类)导致大肠息肉、癌肿的发病也越来越多,这与脂肪刺激肝脏排泌更多的胆汁进入肠道,在细菌的作用下分化成有害的胆酸成份,刺激大肠产生息肉有关,进一步恶变成癌肿。2,遗传因素:息肉形成与遗传因素也有关系,在遗传机会上没有性别的差异。   炎症刺激:结肠黏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导致肠黏膜的息肉生成。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大肠息肉高危人群要注意自我保健,并作定期检查。1、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2、长期生活在息肉多发地区,如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等。3、长期高脂肪、高动物蛋白及低纤维素等饮食,嗜好油炸食物(像西方快餐食品);4、年龄大于50岁;5、有相关疾病,如结肠炎、胆囊切除术后、肝硬化、乳腺癌等。无论是高危人群还是普通人群,预防都很重要:尽早开始并坚持健康的饮食,像少吃脂肪及油腻食物,少吃肉类(特别是红肉),多吃蔬菜(每日至少克),适量的米饭类食物。积极治疗慢性肠炎等相关疾病;保持肛周清洁卫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在医生指导下每年进行一次体检,查大便有无潜血,50岁者须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如有特殊更需提前检查。   大肠息肉仍具有演变为癌症之机会,大多无症状,往往在通过检测才发现,因此除了在饮食型态上预防之外,如果是有息肉家族史或病史,更必须定期大肠镜检测,不可因害怕做大肠镜而未定期跟踪,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才是根本之道。

消化内科医生简介

?医院,关爱群众健康,邀您享受快乐医疗!如想获取更多健康资讯,请到本文最上方点击“医院”并







































北京白癜风的权威专家
全国白癜风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