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松材线虫再准点,每年可省数亿元

时间:2023-1-2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郑华国 https://wapyyk.39.net/doctor/306475.html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本报记者温才妃通讯员杨金融

为了研究蛀食林木的天牛,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骆有庆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实验室的墙上,挂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虫蛀木标本;供学生开会用的会议桌、木墩等,都由虫蛀木制成;夜晚时分还能从新收集的标本中听到虫子啃食木头的沙沙声。

这位森林病虫害防治专家,最近因为一项研究,精准提升了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水平,每年为国家节省数亿元的防治资金投入。

直觉告诉他“可能不用除根”

“松材线虫是世界公认的重大入侵生物。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癌症,所到之处毁了成片的松树。”山东省烟台市森林资源监测保护服务中心教授级高工王传珍说。

松树一旦染上松材线虫病,有过数十年害虫防治一线经验的王传珍也没啥好办法。“只能伐掉受害木,对伐桩覆膜或用钢丝网罩,或挖除伐桩粉碎处理。”

但“斩草除根”并非易事,最难处理的是松树根,有的甚至要用大型机械挖除,极为费工费力,投入巨大。以年全国染病枯死松树万株计算,处理伐桩要花费近3亿元。

“我两年前在烟台牟平区考察黑松海防林时,第一次见到疫木伐桩堆积如山,真是触目惊心。”骆有庆告诉《中国科学报》。

看到此景,作为研究天牛的专家,直觉告诉骆有庆“可能不用除根”。基于对天牛习性的了解,他分析,松墨天牛极少入侵树木根部,而鉴于褐梗天牛的生活习性,传播松材线虫的可能性也极低。但这需要通过研究才能得到科学的答案。为此,他联合10多个单位组成项目组,迅速开展深入调研。

松材线虫成虫的长度只有约0.8毫米,其传播必须依靠媒介昆虫天牛的携带。在感染松材线虫后濒死的松树中,松墨天牛化蛹蜕变为成虫时,会吸引松材线虫的扩散型幼虫集中,并进入天牛的气管。天牛成虫从松树中羽化出孔后,需要寻找新鲜的松树嫩枝条啃食并补充营养。在天牛大快朵颐的过程中,松材线虫从被啃食的伤口传播到健康的松树中去。

以前研究认为,褐梗天牛是松材线虫的传播媒介。骆有庆项目组通过分子检测和对天牛生物生态习性的精细观察,得出了可靠的新结论。

“万里挑一”验证科学设想

此前研究发现,在胁迫条件下(或狭小空间中),褐梗天牛会通过咬刻松针、吸食松汁等方式,从染病松树上携带了少量的松材线虫。

项目组成员、北京林业大学高级实验师任利利表示,在自然条件下,褐梗天牛这类以危害衰弱松树为主的次期性害虫,成虫寿命短,不需要补充营养,产卵无须刻槽,不会在树皮上产生伤口。如果能够证明褐梗天牛不会传播松材线虫或传播效率很低,防治策略就可以调整。

项目组从多个省份选取了35个采样点,委托各地林场捕获数万只天牛。在山东威海、烟台和辽宁大连、抚顺等多个疫区分别捕获采集褐梗天牛成虫2万余只,其中只有8只携带松材线虫。

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证实了骆有庆的设想。他们得出结论:褐梗天牛在自然条件下携带松材线虫的概率极低,也不会通过啃咬松针或产卵传播松材线虫病。国家林草局科技司和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基于项目组的研究结果,先后组织三次专家论证会,得出明确结论:自然条件下,褐梗天牛对松材线虫病大规模传播流行的作用极小。

项目组在湖南、安徽、辽宁等地解析与分析伐桩近个,明确伐桩中发现松材线虫的概率极低,可以忽略不计。研究结果也证实,疫木处理不用伐根。

写进技术方案比发论文更重要

日前,国家林草局《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版)》正式公布。该方案指明了分区施策,一般情况下可不做伐桩处理,避免无效之举,提升精准防控水平。

“很多地方山高路远,机械无法上去,只能靠人工挖根,成本巨大。技术方案的调整解决了地方人力物力的压力问题。立足国家重大技术需求,求真务实做科研,是真正把精彩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国家林草局原造林司总工、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名誉理事长吴坚说。

湖南省森防站站长黄向东表示,湖南应用这项研究成果,每年可以节约防控经费万元以上。

虽然不用挖根了,但在松材线虫的新传入区,为提高拔除疫点的保险系数,还需对伐桩进行剥皮处理。为此,骆有庆指导地方森防站创制了一套伐桩处理工具——剥砍一体刀。

研究团队还将核心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森林病虫》上,而非SCI刊物。因为这本杂志是森防基层技术人员必读的,能更直接服务生产实践。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