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治疗白癜风的方法 https://m-mip.39.net/m/mipso_7375991.html 专访杨文斌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防沙治沙首席专家 治沙走了20年弯路,终于找到方法 作为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新中国成立开始,防沙治沙便成为我国的重点项目。七十年间,中国防沙治沙也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发展、稳步推进以及自然恢复转变四个阶段。 吴小莉:我们在中间探索的过程中,是不是也走过一些弯路?这个弯路走了多少年? 杨文斌:这个弯路都要走,走了将近20多年吧。一开始,都是急功近利搞防沙治沙,但是把沙治走了,我们又发现水有问题。一开始我们想把沙漠变成森林、草原,造林密度很大。前三年树长得挺好,后五年开始就有点不太好了。那个弯路主要就是我们对沙漠资源的认识不太准。 吴小莉:我记得您说了一段话,“作为林业人,不能够一辈子来造幼林,然后看着幼林死亡,要很好地看到林业周期是很长的,而且跟自然修复、治理的过程要相结合”。您提出这个想法,是什么触动了您? 杨文斌:我举个例子,树林也分成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就跟人一样,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跟老年期。如果说人在青年期就夭折了,非常可惜,对不对?要是在老年期呢?那就是自然循环基本到尽头了。我们造了好多林,都在青年期衰败死亡,它的真正的生态价值、经济意义都没发挥出来,这非常可惜。 吴小莉:那您就提出了低覆盖度治沙的理念,自己做实验? 杨文斌:对。我首先想到的是,天然分布在干旱区、比较稳定的植被,覆盖率一般在30%左右,但30%覆盖率不能防沙治沙,沙是处于半流动状态的。我想要找到一种覆盖度跟这个差不多,又能够固住沙的模式。经过多年的摸索,也是生产商的支持,最后我终于找到了所谓的“两行一带”,实际上这是个维持自然平衡的过程。 “两行一带”造林固沙模式:乔木带间距小于等于10米、灌木小于等于8米,能够确保林木在正常年份中幼林阶段的正常生长,且能够发挥显著的防风固沙效益。 (来源:中国林业新闻网) 美国人没做过,中国就不能做了? 吴小莉:低覆盖度防沙的方式,可以说在年得到了成果鉴定。过程中间有没有人质疑过? 杨文斌:那肯定是有的。包括最后我们国家已经认可了这个成果之后,也有些专家会在会议上跟我辩解。有一个从美国回来的专家说西方也没这么做过,美国人也没这么做过,你行吗?我给他回答的就是,你如果说不行,你拿出数据来跟我说。或者你认为我的数据、我的报告哪些有问题,我抓住这些问题跟你讨论,你光说美国没这么做过,那中国就不能做啦?我是这么跟他说的。 后来,我做了低覆盖度治沙,内蒙也修改了植被覆盖率的标准,老百姓也就非常高兴了,我带的学生说,我们导师走在哪,老百姓都给他吃羊肉。因为原来在内蒙,造林占了地,老百姓就不能放牧了,然后林子太密,过两年又死亡了,老百姓觉就得挺可惜。后来做了低覆盖度造林,林子长得挺好,老百姓还能在适当的时候放牧,放牧又可以促进土壤植被的修复,老百姓特别高兴。 吴小莉:您也提到,中国的治沙受到了联合国的表扬。 杨文斌:有一个说题叫做“国际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吴小莉:有没有把这些经验输出? 杨文斌:有好多培训班,要么在中国举行,要么中国派老师去给他们讲。最近我们正谈几个在中东的项目,他们说有万棵树让我们来做,过去这些都是欧洲人来做,但现在觉得是中国人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度上越来越得到认可,所以他们想让我们来做,我估计未来会越来越多。 沙漠逆行者:沙尘暴来了, 别人躲,我们冲 从年就读于内蒙古林学院沙漠治理系以来,杨文斌已经扎根防沙治沙工作44年。 吴小莉:您现在也在带学生,喜欢沙漠或喜欢治沙的学生多吗? 杨文斌:不多。 吴小莉:怕苦吗? 杨文斌:那肯定是。我们的老师带学生每年都有实习,搞风沙流观测都是在沙漠里面。大风起来的时候,有风沙、有沙尘暴的时候才能观测,测的才比较有用。我们就去了一个村子里面,住在几个老乡的家,然后就让孩子们住到那儿,把仪器架到沙丘上,等天气来了就往沙漠里面跑。我们的老师过一段时间来找孩子们,但是忘了住到哪家,就问老百姓知不知道有几个年轻人。问了两个都没清楚,问了第三个,他说,哎呀,你是说那几个傻孩子吧,那几个楞孩子?老师就定住了一下,我们大学生怎么能傻,怎么能愣?老乡就说,一刮沙尘暴我们都往家里面跑,那俩孩子就往沙漠里面跑,那还不愣吗?我们老师说对对对,我们就找这几个愣孩子呢,所以老百姓形容我们治沙人,就是这么傻,就这么愣。 吴小莉:需要有什么样的品质才能作为治沙接棒人? 杨文斌:意志很坚强,百折不挠的那种人。 与沙漠和谐共处:可以发展光伏产业 吴小莉:您说沙是自然的一部分,它不是地球的癌症,要用结合性的保护方式去发展它,但它可能也会带来危害。这种两难的心情,您是怎样平衡的? 杨文斌:只能是尊重自然,在大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人为做小范围的改变,达到对人类有利的一些方面,这就够了。设想一下,如果整个西部地区全变成森林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可能东南沿海、华南地区就会发生灾难性的变化,大气环流。 吴小莉:您觉得沙漠资源可以供给人类的是什么?人类怎么跟它共处,是最好的方式? 杨文斌:保护性利用,把水的价值提升起来,把太阳光能充分利用,比如在干旱区做光伏发电,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这次有幸联合清华大学搞了一个光伏考察,有些做得非常好,所以我们也正在整理资料,我想给国家一些比较好的建议,比如说大力在干旱区发展规模性的光伏发电,远比在湿润区、在东南沿海有利得多。年,华北地区的装机容量比西部的装机容量大,但是华北地区的土地都具有一定生产力,我们西北地区的干旱区,有些地方是一毛不拔的,土地应该要用到最好的刀刃上去,带来的效益会很大。 制作人:韩烟 编导:梅苑 编辑:孟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