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种说法,“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在历法上是说:农历六月属于早立秋,农历七月立秋属晚立秋。年的立秋时间是8月7日(七月初五),属于晚立秋,这热死牛的天气怕是躲不过了吗?所以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谈谈秋老虎养生。 老虎是猛兽,是百兽之王。说秋老虎,就是说炎热的日子。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秋后还有24个秋老虎。什么是秋老虎,24个秋老虎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不知道,那么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24个秋老虎是什么意思吧。 民间老百姓根据历年的经验,总结出了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广为流传,这意思是说,每年的立秋当天如果没有下雨,那么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是很热的,就把这二十四天叫做二十四个秋老虎;如果立秋当天下雨了,哪怕是小雨,则称为“顺秋”,民间有俗语云:一场秋雨一场寒,意思就是说顺秋以后天气就会变得越来越凉爽宜人。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这种回热天气欧洲称之为“老妇夏”天气,北美人称之为“印第安夏”天气。刚刚立秋。“秋”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入秋后雨水日渐减少,空气湿度降至低于人们生活所需限度(相对湿度70%)以下,因而天气干燥,草木渐枯,人自感燥。因燥伤津,伤津而见燥症。燥是秋的主气,属阳邪,其引起的疾病有温燥(初秋)和凉燥秋老虎(深秋)。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测,8月10日~14日,华北、黄淮、江汉、江淮、江南、华南北部等部分地区将现高温,局地可能有“桑拿天”。这种回热天气也是世界有名:欧洲称之为“老妇夏”天气,北美人称之为“印第安夏”天气,我们中国百姓总结为“24个秋老虎”: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气温都会“回热”。 气温虽然高,但情况和6、7月的暑天不一样:不能喝盐水、不能吃瓜……如何躲过这24个秋老虎呢?下面和小编一块儿去了解一下吧! 养生先养好习惯 养生的关键是好习惯,秋季养生讲究在起居上做到早睡早起勤锻炼。从中医角度讲,“早睡以利养阴,早起以利舒肺”。呼吸新鲜空气,能够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加强防寒锻炼,可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防暑降温要继续 入秋之后,尽管昼夜温差变大,但是白天有时仍然很热,有时暑气更加逼人,所以,防暑降温要继续,不能有丝毫怠慢。首先,清热解暑类食品不能一下子从餐桌上撤除。一般来说,此类饮食能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因此喝些绿豆汤,或者吃些莲子粥、薄荷粥是很有益处的。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营养,又可补充经排汗而丢失的钾。二是寒凉饮食要减少。经过一个长夏后,人们的身体消耗都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弱,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三是饮食营养要加强。不能只为了追求清热解暑,而使饮食过于清淡。事实上,到了立秋可适当吃肉食,有许多食品如鸭肉、泥鳅、鱼、猪瘦肉、海产品等,既能清暑热,又可补益,可放心食用。 不要急着贴秋膘 说到立秋的风俗,不得不提“贴秋膘”。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适当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不过立秋前后的气温仍然较高,这时吃狗肉等热性食物来“贴秋膘”很容易上火,还是适合吃鸭肉、鱼肉、山药、百合等偏凉的食物来润燥。润燥之余,还应注意清暑祛湿。这是因为立秋处于夏秋两季交替的过渡时期,一方面秋燥当前,另一方身体内还可能积聚有夏季的暑湿。因此,辛辣生冷的食物和油腻、燥热的食物都要少吃。 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夏天晚上睡觉最好不要超过23时,入秋后最好不要超过22时30分。因为,人们体内的阴阳本来是很平衡的,白天劳累对身体的损伤都需要在晚上的睡眠中进行自我修复,比如一些小毛病就自我恢复了。如果晚上睡眠没有保证,导致人体的免疫机制被打乱,小病得不到修复,就会变成大病。因此,年轻人每天晚上至少要保证7小时的睡眠,老年人最少要6小时。 蓄阴养肺防秋燥 润肺养肺成了防秋燥的重点。对于身体强壮的人,出现肺燥的人多喝凉茶就可以了。防秋燥可以喝一些以百合、雪耳、生地、熟地等这些润肺养肺的材料的汤水,如煮一些天葵瘦肉汤、川贝瘦肉汤、冬瓜、绿豆汤、川贝雪梨炖冰糖、白菜炖猪肺、南北杏川贝炖瘦肉等,都可以在秋天适当多喝。中医认为,解除秋燥多用润法。根据五行五色的道理,秋季要多吃白色食物,如煮冬瓜汤、莲藕汤、白萝卜花生汤、大白菜汤、白梨银耳汤等;水果方面,可以选择白梨、西瓜、香蕉、苹果、哈密瓜等;另外,张仲景提出“秋不食肺”,秋天以不吃猪肺、牛肺、羊肺为好。秋季应尽量不喝白酒,以免燥上加燥。 还需防“空调病” 立秋后,办公室的空调照旧,但人们在享受清风凉意的同时,也容易患上空调病,尤其在立秋之后,天气早晚较凉,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立秋以后,早晚天气偏凉,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二是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茶。身体虚弱者,可在办公室备一件外套“避寒”。 运动最好在下午 不少人喜欢早上到公园锻炼,专家表示,立秋以后,早晚气温较低,老年人过早参加锻炼,对身体健康并不利。入秋之后,市民可选择下午进行锻炼,此时气温较高,人的运动中枢神经较活跃,此时适当锻炼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市民可以选择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方式,每天运动时间在1小时左右为佳。慢跑是一项很理想的秋季运动项目,能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减轻脑动脉硬化,使大脑能正常地工作。跑步还能有效地刺激代谢,增加能量消耗。另外,由夏入秋,人们在精神情绪上也会有变化,有的人会生闷气,导致阴阳失衡,吃不饱睡不好。专家说,从临床经验看,生“季节病”的女性比男性多,因为女性易受感情因素影响。专家表示,市民要积极调整情绪,保持平常心,可外出旅游、交友来愉悦身心。 别再喝盐水:一杯打虎饮,顺心躲老虎 从现在起以后的24天,大家要把早上喝盐水的习惯改了,因为盐水是补充夏天排汗过程中损失的盐,秋天了不需要这么补。要想打完24个秋老虎,得喝下面这个东西,它会让你口中凉爽,胃里面也不发火烧,它有个很好玩的名字,叫做“打虎饮”。打虎饮是由玄参15克、麦冬10克、生地黄(也叫生地)10克做成的。上了年纪的人,有的时候晚上口渴,喝多少水都不管事,啃上几个麦冬立马见效。玄参也叫元参,老百姓有时候也叫它黑参,也是养阴生津的。这个茶有点苦,有点清香,喝了之后口中立马会有津液充盈的感觉。 吃果不吃瓜:秋瓜坏肚,吃果除燥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秋瓜坏肚”,立秋后,一些美味的瓜类多属阴寒性质,吃多了会损伤脾胃,因此要适可而止。但一些“果类”却可以多吃。其中,梨,润肺,能够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苹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钾,不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还可止泻;龙眼,有滋补、强壮、安神、补血等作用,对夜间失眠的老人尤为适宜;葡萄,可以预防疲劳,有益气、补血、利筋骨、健胃、利尿等作用。 吃蜜不吃辣:一年之内,秋不食姜 “一年之内,秋不食姜”是中医古训,也是几千年来中国百姓亲身经历的总结,吃东西有明确的季节讲究。秋天要多吃酸的东西。望梅止渴的典故大家都知道,一说到酸的东西,咱们嘴里的津液就开始分泌了,这个就能除燥,另外就是,蜂蜜有滋阴、润肺养肺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护肺阴。 另一方面,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特别是早上起来不要吃姜了。 最后,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菜谱是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去除虚热的沙参玉竹老鸭汤。 老鸭有滋阴补血之功,俗语说“嫩鸭湿毒,老鸭滋阴”,用于调补、食疗时,多选用老鸭。汤中沙参性味甘寒,功能滋阴清肺、养胃生津、除虚热;玉竹性味甘寒,质润多液,有养阴润燥的作用,两味合用滋补养阴力大。 :老鸭适量、玉竹适量、党篸适量、沙参适量、杞子适量、莲子适量、红枣适量、姜3片 : 1、老鸭洗干净,斩成块。 2、沙参玉竹等材料洗干净待用。 3、锅里放冷水,放入鸭肉;煮开后,转小火,加点料酒,把洗干净的玉竹和 沙参还有姜片一起放入。 4、撇去浮末,再稍微煮会儿,把浮在表面的油也撇去。 5、转小火煲两个小时,出锅时加盐调味即可。 6、到这里这道滋补的沙参玉竹老鸭汤就完成啦! 小编的温馨小贴士: 沙参玉竹老鸭汤对于素体虚寒,受凉引起的不思饮食,胃部冷痛.腹泻清稀,腰痛及寒性痛经以及肥胖、动脉硬化、慢性肠炎应少食;感冒患者不宜食用。 ————千金方小编半夏 欢迎大家订阅千金方博导工作室订阅号,本订阅号将定期推出不同专题,弘扬传统中医文化,分享人气药膳美食,传播健康养生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