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产前筛查很重要 5个月前,小俊在产科顺产一男婴,因母亲孕期监测血糖偏高,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宝宝生后产科医生常规给予监测血糖,因低血糖口服糖水不缓解,在生后1小时转入新生儿科。 低血糖是糖尿病母婴儿最常见的并发症。因为患糖尿病的母亲妊娠期血糖高,大量葡萄糖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刺激胎儿胰岛β细胞增生肥大,胰岛素分泌增加。新生儿出生后葡萄糖来源突然中断,而胰岛素水平仍然较高,低血糖发生率显著增加。婴儿低血糖在生后数小时最易发生。 住院以后,经过常规静脉输糖等处理,宝宝的血糖逐渐稳定,渐下调糖速,生后4天,停止静脉补充葡萄糖,经口喂养,血糖维持在安全范围。住院期间,宝宝出现了呕吐、轻度的黄疸常见问题,经过对症处理,很快恢复正常。宝宝反应正常,发育良好。 入院第二天,心肌酶检查提示:肌酸激酶(CK).1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00U/L,均显著升高,心电图及心脏超声均正常。 新生儿期,发现CK及CKMB这两种酶升高,首先考虑各类心肌损害,比如缺氧、感染等。 询问病史,并没有严重缺氧的证据,新生儿医生还是考虑感染因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边进行TORCH、肠道病毒等相关病原体抗体检查寻找证据,边营养心肌治疗。同时询问家属有无神经肌肉疾病的相关家族病史,并没有得到有价值信息。 入院第6天,宝宝大便发粘,便常规可见红白细胞,诊断细菌性肠炎,同时复查心肌酶回报:肌酸激酶(CK).5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6U/L,抗感染及继续营养心肌治疗,肠炎治愈后复查心肌酶CK.70U/L,CKMB.50U/L,较前明显下降,医院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查明确诊断,与家属沟通后,家属要求出院随访。 尽管好转出院,但用感染来解释宝宝CK及CKMB升高,并不是很满意的原因。主管医生定期对孩子进行随访,宝宝发育的很好,每2周门诊复查心肌酶,呈现缓慢下降的状态,但CK始终在U/L以上。 心肌损害并不能解释这种现象,医生再次向家属交代肌肉疾病的可能性,建议基因检查。 小俊带着医院,尝试了一些治疗,均没有改善,同时宝宝生长发育很好,活动完全正常,外观看不出任何问题。在医生的反复建议下,小俊医院进行基因检测。 标本采集20多天后,小俊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