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夏秋季节慎防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
近日,医院儿科接诊并收入院一名腹泻伴发热的1岁9个月患儿,确诊为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经对症治疗后,患儿入院第3天发热减退,腹泻减少,病情明显好转。 近期天气炎热,患儿发病前1天吃了半支棒棒冰,次日出现腹泻,腹泻2天伴发热,虽在外院治疗,但仍然高烧腹泻,每天排黄色稀烂便8-10次,精神状态十分差,并开始有呕吐,尿少等症状。入院后急查炎症指标明显增高伴肝功能损害,血培养及大便培养。培养结果均为鼠伤寒沙门菌,确诊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立即转入感染科进行隔离治疗,并对症治疗。 医院儿科张爱民主任介绍,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简称鼠伤寒)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是指伤寒、副伤寒以外的各种沙门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人群对沙门氏菌普遍易感,感染后结果与菌种毒力及宿主免疫状态有关。一般幼儿和老年以及慢性疾病患者,感染严重,2岁以内患者占半数以上,病情危重。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水、乳类及肉类食物中能生存数月,加热60℃30分钟可灭活。自然界分布较广,许多家禽(鸡、鸭、鸽等)、家畜(猪、牛、羊、马、狗、猫等)、鼠类和飞鸟的肠道中储有这种细菌,也存在于蛋类(鸡蛋、鸭蛋等)和其它食物(腌肉、腊肉、火腿、香肠等)中。所以家禽、家畜、鼠类、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苍蝇、跳蚤是传播媒介。鼠伤寒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6~9月)发病率高,可散发,也可暴发。食物传播为引起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途径。沙门氏菌在食物内可以大量繁殖,因此进食被病菌污染而未煮透的食品如肉类、内脏、蛋类等即可引起感染;牛奶、羊奶也可被沙门氏菌污染,故食用未消毒的牛、羊奶亦可感染。沙门氏菌通过动物和人的粪便污染水源,饮用此种污水可发生感染。也可以由老鼠、螳螂等通过偷吃食品污染环境造成感染。感染鼠伤寒沙门氏菌的临床表现感染鼠伤寒沙门氏菌主要表现为高热、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其起病缓急及病情轻重差异很大,轻者无发热,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可呈暴发型引起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以至循环衰竭,腹泻每日数次至30余次,大便性状多变是小儿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的特点,大便可为不消化稀便、黄绿色粘液便、水样便、脓血便,有腥臭味。重症腹泻患儿可迅速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甚至发生休克,多见于婴幼儿。大便显微镜检查可见多数白细胞和红细胞。绝大多数病人大便可培养出鼠伤寒沙门氏菌,为确诊鼠伤寒的主要依据。鼠伤寒沙门氏菌多重耐药者较多,故最好参考药敏结果来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张爱民主任建议,本病的预防以注意饮食卫生及加强肉类等食物管理为主要措施。市民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病、死畜禽的肉类及内脏、不喝生水。动物性食物如肉类及其制品均应煮熟煮透方可食用。消灭苍蝇、蟑螂和老鼠。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采写:徐国明 编辑:吴珊鸾 帮助白癜风公益医院中科UM-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