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到来了,温度就像坐过山车! 我大辽宁最低温度已经个位数了 又到了“春捂秋冻”的时候, 但你可知“秋冻”需要有个度: 哪些人不能冻? 哪些部位不能冻? 怎么冻最健康? 别冻出一身病, 很多毛病就是这样不经意间冻出来的! 在网上随便搜搜,“秋冻”冻出毛病的人可真不少↓↓↓ 5种人千万别冻着1.肺不好的人慢性肺病患者大多身体虚弱,“秋冻”入侵的寒气会造成气管、支气管等部位痉挛,从而导致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甚至加重。2.心血管不好的人中医认为心脏跟血脉息息相关,心脏类疾病多跟身体内津、血运行不顺畅有关。而津、血的运行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如果血液受到寒冷刺激,气血凝滞,血脉收缩,心脉失养,将引发血压波动、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所以,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病患者尤其要注意不能秋冻!3.肠胃不好的人胃是聚集气血的脏器,胃如果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引起各种肠胃问题。所以患有胃肠病的患者,比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患者,要小心对待“秋冻”。并且秋季是溃疡的高发季节,溃疡患者一般正气不足,很多人平时都手足不温,容易感冒。4.关节不好的人在刮风、下雨、下雪、寒潮等天气变化来临时,约有90%的人都会出现关节疼痛或疼痛加重的症状。因此关节病患者“秋冻”要对人体重要部位加强保护,寒冷会让关节炎患者感到不适。5.糖尿病患者一是“秋冻”易使糖尿病患者感冒。长期或者不定期的高血糖使人体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所以“秋冻”易使感冒。二是糖友的血管突然受寒冷刺激,可能发生血管痉挛,严重者导致微循环障碍,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5个部位千万别冻1.头部——诸阳之会头为诸阳之会,如果保护不好,阳气会丧失。秋季切记不要早晨起来洗头,易受风寒。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患者、偏头痛人群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头部,享受秋高气爽的同时,最好戴个帽子。2.颈部——血管颇多脖子处有很多血管,脖子处血管受冷,会不利于脑部供血,还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长期伏案工作的白领,肩颈会有劳损,再不注意保暖,酸痛会加剧。感觉肩颈凉的人可以出门给自己围个围脖。3.腹部——脏器众多腹部内脏器众多,如果此处受凉,将会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结不通,对脏器功能会有影响。有胃病史的人受寒后容易引发胃痛,经期女性受寒后易引发痛经等。对于老人和孩子,有胃病、宫寒的女性来说,贴身穿一件背心,出门的时候也可以穿一件坎肩或者马夹,护住腰腹部。4.关节——风湿性关节炎在阴冷、潮湿的天气着裙装或者短裤,腿部会因风寒的袭击而出现发凉麻木、酸痛不适等症状,久而久之会引发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如果膝关节觉得冷,可以加一个护膝,或者将双手搓热覆在关节上。5.脚踝——距心脏最远“寒从脚生”,许多脏器的经脉都起源于脚,但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如果脚部受寒,则血液流动不畅,全身血液供应不足,脏器功能也会受损。常热水泡脚,可暖全身,防止痛经等寒病的发生。手脚冰凉及体弱的人,不妨晚上穿双薄袜子入睡。记住“五个一”给自己加加温一碗羊肉汤《金匮要略》中就有一款非常著名的温补方剂——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有活血养血的功效,是中医常用的补血药,生姜可强御水汽,把身体里多余的湿寒除掉。羊肉性质湿热,可温中补虚,此汤对治疗冻疮也非常有效。取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克,把羊肉熬烂,放红糖,再稍炖下即成。一盆泡脚水寒气一般都是从脚底侵入。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舒筋活血、缓解疲劳的作用。一般40摄氏度左右的水温即可(不烫手)。也可加入一些中草药:具有温经作用的有:透骨草、川椒、干姜、桂枝;有活血通脉功效的有:红花、当归、鸡血藤、艾叶。不同功效的中草药可搭配使用,一般来说,每种选用10克即可。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患者使用前询问医生。一杯暖身茶茯苓蜂蜜茶——茯苓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提供充足的热量,与蜂蜜一起搭配饮用,可以保证机体得到充足的能量,以抵抗寒冷。经常感到手脚冰凉、食欲不振的人在午饭后喝上一杯温暖的茯苓蜂蜜茶,最适合不过了。一套保暖衣秋冬保暖有个穿衣口诀:内贴中松外收口——内衣贴身,中层宽松,外套防风。内衣最好柔软贴身,有助于保温,中层的衣服吸湿性要强,不要过紧,保持干燥。外套一定要防风,最好在领口、袖口、腰部、脚踝处有收口的设计,防止冷空气进入。一按劳宫穴我们手上有一个取暖开关——劳宫穴,天冷按摩劳宫穴可以保暖。劳宫穴五行属火,可以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做逆时针的按摩。每次按10分钟左右,每天2-3次,能够起到暖手助热、宁神养心、促进睡眠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该怎么“秋冻”呢?一句话概括“秋冻”“秋冻”不是简单的“遇冷不穿衣”,而是应根据天气预报适当的添加衣物,不要穿得太多,提高自己的御寒能力。让自己还可以感觉到一点点冷,但不是冷的发抖。不要突然就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分清体质再“秋冻”,分清部位再“秋冻”,......比起“养生老话”,健康还是更重要吧? 白癜风传染白癜风怎么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