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身体不舒服了,总会问,吃什么药?我把这种思维方式叫做药罐子思维。 本来,生病——吃药,这是人们解决疾病最正常不过的方法,也是最正常不过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妥呢? 正是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才使很多人深陷其中,深深陷入药罐子思维当中。 我们先看看药物有什么不好吧!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事实上,很多药远远不止三分毒。 1.副作用 是药,都不止只有一个作用。当一种药作用范围广泛时,我们想用其中一个作用来作为治疗目的,其他的作用就叫副作用。 像好看的玫瑰花长的刺一样,一方面它好看,另一方面,它长着刺。我们观赏玫瑰花,是因为他好看,这就是它的作用。可是它也呈现出了副作用,就是它的刺。 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都叫副作用。会给病人带来不舒服甚至痛苦。产生副作用的原因是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是药物本身所固有的。每个药都有,多多少少而已,大小不一而已。如果哪个药宣传的,没有副作用,那一定是骗人的,不可能的事,就像刀能切菜,就能切到手,更能杀人一样,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人也一样,没有纯好人,也没有纯坏人…… 2.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是,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或人体对药物过于敏感,而产生的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很多药都有,轻微与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常见的有: ①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最为常见。 吃完药,有些人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或者肚子疼,或者拉肚子,都是药物对消化道的毒性反应。是由于药物对胃肠粘膜或迷走神经感受器有刺激作用,造成的胃肠道的毒性反应 ②肝脏毒性反应。 肝脏为代谢的主要器官,也是药物解毒的主要脏器,药物在肝脏中可达较高浓度,大多数药物对肝脏都有损伤,重者可致肝炎、肝脂肪变、肝坏死而危及生命。 一些感冒药、化疗药、抗生素等可不同程度地引起肝脏损伤、黄疸、肝细胞坏死。 ③泌尿系统反应。 许多药物可引起蛋白尿、血尿,长期大剂量应用可使肾功能减退;很常用的磺胺药可引起血尿、尿闭,还可导致间质性肾炎;一些抗肿瘤药物、利尿汞剂、新福林、甲氧氟烷等也可引起肾损伤,肾小管坏死,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④神经系统反应。 吃完药,出现站不稳、抽搐、癫痫发作、眼球震颤、复视等,是神经系统的反应; 有的药损害视力,有的药损害听力产生听力减退或耳聋,有的诱发周围神经炎;还有的能引起精神抑郁;有的可引起焦虑、精神不安等。 ⑤造血系统反应。 抗肿瘤药物、氯霉素等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氯霉素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与剂量大小无关,且为不可逆性,死亡率很高;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⑥循环系统反应。 过量使用强心苷类常引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致死亡,奎尼丁可致心力衰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素可引起心律失常;大剂量钙剂可引起室性早搏、心室颤动以致停搏。 ⑦其他毒性反应。 如吗啡、可特因、哌替啶(杜冷丁)、巴比妥类、安定等可产生呼吸抑制;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可引起呼吸肌麻痹;青霉素、磺胺药、氯丙嗪可引起过敏性肺炎;以及各种药物可引起的皮炎、光敏性皮炎、固定性药疹等更属多见。 3.后遗效应 指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后遗效应时间的长短因药物不同而异。少数药物可引起永久性器质性损害,如大剂量呋喃苯胺酸、链霉素等可引起永久性耳聋。 4.变态反应 又叫过敏反应。少数病人对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常见的变态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皮炎、发热、血管性水肿、哮喘、过敏性休克等,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可导致死亡。 青霉素的过敏反应率居各种药物变态反应的首位,其过敏性休克反应率也最高,占用药人数的0.~0.%。此外,上百种常用的药物均可不同程度地引起各种变态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 对于常致过敏的药物或过敏体质的病人,用药前应进行过敏试验,阳性反应者应禁用该药。 5.继发反应 继药物治疗作用之后出现的一种反应。例如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后,由于改变了肠道内正常存在的菌群,敏感细菌被消灭,不敏感的细菌或真菌则大量繁殖,外来细菌也乘虚而入,从而引起二重感染,导致肠炎或继发性感染,尤其常见于老年体弱久病卧床患者。 6.特异质反应 主要与病人特异性遗传素质有关,属遗传性病理反应。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是一种遗传性生物化学缺陷,这种病人服用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如磺胺等就可能引起溶血。 7.药物依赖性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后,药物作用于机体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比如烟、酒、毒品……常见的还有一些感冒药,如头痛粉,长期服用产生依赖。 药物依赖性一旦形成,将迫使患者继续使用该药,以满足药物带来的精神欣快感。如果停药还可能出现身体的不适反应。 你看,药能乱用吗? 其实,有些生活方式病,是不需要用药的。 鍐呰挋鍙ょ櫧鐧滈鍖婚櫌姹熻タ鏈濂界殑鐧界櫆椋庡尰闄? |